“民营经济第一城”,如何创新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周妙妙 深圳报道
1月26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了解到,2023年末,深圳普惠贷款余额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数据显示,2023年末,深圳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2.3%,近5年年均增长30.4%;贷款户数123.41万户,是2018年的4倍。深圳普惠贷款余额占全国的5.8%,规模仅次于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大省。
同时,小微企业贷款成本持续下降。深圳普惠贷款利率连续五年下降,较2018年下降2.67个百分点。
拥有超250万家中小微企业数量的深圳民营经济十分活跃。据普华永道发布《广东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手册》显示,深圳中小企业活跃度在全国居首,2023年深圳新增3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数量全国第一。
除了优良的政策环境之外,民营经济的活跃也离不开当地金融机构的支持。回顾2023年,深圳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领域不断创新金融供给模式和优化服务质量,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
依托金融科技抓手 创新“首贷户”金融服务模式
小微企业融资难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规模小、缺乏抵押物等,更为关键的是,有不少小微企业由于未办理过任何金融机构的贷款,信息未被央行征信中心录入,导致其获取贷款的难度更大。
因此,解决小微企业的首贷问题成为普惠金融的关键。这对于银行内部的获客模式、授信模型、风控模型、数字化技术、信息采集能力均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对此,为了支持银行机构挖掘“首贷户”,助力银行更快地采集信息和梳理资源,记者了解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通过强化与多个部门的工作联动,推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出台实施,协调梳理重点领域中小企业名单,组织开展“百行进万企”“走万企 优服务 提信心”等活动,推动产融对接。
同时,该局会同区级政府设立首贷服务专区,运用大数据筛选“无贷户”,建立首贷培育名单库,引导银行主动对接;并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和金融科技手段,引导银行机构通过银税互动、深i企、信易贷、“单一窗口”等服务平台,加大产品和模式创新,提高小微企业信贷覆盖面和可得性。
在政策支持、产融对接活动的举办、首贷服务专区的设立等一系列支持举措下,深圳银行业积极探索小微企业“首贷户”金融服务模式。
其中,金融科技成为深圳银行业服务“首贷户”的重要抓手。小微企业具有行业分散、户数多、金融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但由于普惠金融利率普遍较低,银行需要做好下沉挖掘更多普惠金融客户和控制经营成本之间的平衡。
金融科技是解决这一冲突的重要工具。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能极大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进而控制经营成本。
因此,依托金融科技,深圳银行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创新金融服务供给为更多“首贷户”提供金融支持。
例如,农行深圳分行借助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分析“首贷企业”的内外部数据,对企业进行多维度客户画像和全方位评价分析,打造了重点服务“首贷企业”的融资服务体系。据了解,该体系涵盖了线上、线下多种模式,包括信用类、抵质押类、功能类、科创类等的贷款产品,可以有效满足“首贷企业”客户的各种融资需求。
又例如,邮储银行深圳分行通过构建“5D(Digital)”体系,持续优化数字化营销体系、数字化产品体系、数字化风控体系、数字化运营模式、数字化服务方式,以提升服务质效。
多方努力下,普惠金融持续下沉。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深圳银行业累计向13.4万户深圳地区首贷户发放贷款超过3500亿元。
深入场景 深圳小微企业信用贷、续贷和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提升
除了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外,深圳银行业在布局普惠金融领域时愈发注重“场景”运营,深入场景了解小微企业真实需求,从而精准化地提供金融服务。
例如,建行深圳分行以“圈链”模式,“一链一策”支持重点产业链发展,应用物联网、大数据、AI等金融科技,用平台化、数字化打法,“一平台一方案”提供订制金融解决方案,为产业链条上小微企业发放全线上、纯信用贷款。
邮储银行深圳分行也积极构建“场景+金融”生态圈,并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效能,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切实解决企业融资堵点,多措并举助力专精特新及科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民生银行深圳分行则启动“蜂巢计划”,集合来自一线、产品及评审等前中后台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专业的调研团队,深入走访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客户,与企业经营者面对面交流,构建“小微区域特色批量白名单+线上基础平台+资质客户经理线下核额”为一体的“线上+线下”互补联动模式,全面深化授信、结算以及非金融方面服务,实现区域特色批量项目的快速复制。
通过深入场景,金融机构能更全面地认识小微企业客户,了解真实需求,在此过程中积累数据和信息,提供更为便利和普惠的差异化综合服务。
也正因为更为了解客户,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续贷、中长期贷款、信用贷等服务和产品的积极性将有所提升,同时也能更好地做好风险管理。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深圳小微企业信用贷、续贷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占比21.6%、13.1%和70.4%,较2018年末分别提高10.4、8.3和4.0个百分点。
创新“政银保”模式 实现风险共担
银行机构之外,深圳保险业也持续发挥经济“减震器”作用,助力普惠保险发展。据了解,深圳小微企业保险金额超10万亿元。深圳保险机构通过“政—银—保”模式,提供贷款保证保险支持,为小微企业增信,实现多方风险共担。
例如,深圳人保财险与银行合作,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保证险,形成“银行+保险公司+政府担保公司”三方风险共担的模式,提高企业的授信额度,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不足等痛点。
同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会同市商务局出台大统保政策,为深圳全市出口额8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微外贸企业统一提供出口风险保障。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小微企业数量超2万家,连续三年位居全国首位。
在民生方面,深圳保险业同时发挥“社会稳定器”作用,助力金融普惠为民。据了解,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联合市医保局升级迭代推出“深圳惠民保”,惠民保覆盖人数超600万人。
此外,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会同市人社局在7家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意外伤害保障,提升新市民群体保险保障水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深圳新业态劳动者意外伤害保障覆盖人群超30万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入理解普惠金融的本质属性,不断深化普惠金融内涵、拓展普惠金融外延,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工作协同,推动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促进深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