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落实高标准
高标准农田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国家标准实施的重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高”在哪?一是农田质量高。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措施,农田平均耕地质量可提高约1个等级,保土保肥保水能力显著增强。二是产出能力高。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至20%,达到一季千斤、两季吨粮。三是资源利用效率高。促进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显著提升水、肥、药利用效率。
目前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成效明显。但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工程质量差、建而不用、建设占用、损毁撂荒等苗头性问题。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好事办实,一是要防止不顾客观实际大干快上。比如,在无水利灌溉条件的山区建设高用水的稻田,在地质条件不良的山坡建梯田梯地等都违背了客观条件,不值得提倡。二是要防止不讲质量只图面子好看。比如,田坎、护坡衬砌质量不过关,只做外面好看的“表面光”梯田,大雨一来垮一片,这种建设要不得。三是要防止建了新田损了好地。要坚决杜绝把耕种状态好的梯田“标准化重建”、良田加新土变瘦田等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建设布局上要突出重点。各地建设要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在建设内容上要综合配套。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服务、管护利用等协同发力,集中力量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在建设措施上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耕地质量问题、农田设施短板和农业生产主要障碍因素,分区分类施策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需制定完善的建后管护制度,指导各地落实管护资金,明确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探索引入保险机制、购买第三方服务、委托专业机构等市场化方式,因地制宜建立管用有效的管护机制,真正做到“良田粮用、粮田良用”,实现高标准农田“建好、管好、用好”的目标。(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