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家获评AA级,55家入围A类!期货公司分类评价结果出炉,头部机构继续扩容
22家获评AA级,新增4家
证监会在公告中称,期货公司分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类11个级别,分类级别是以期货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为基础,结合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市场竞争力、持续合规状况,对期货公司进行的综合评价。中国证监会鼓励期货公司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及合规水平的前提下,稳健发展,逐步提升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2023年期货公司分类评价结果显示,有22家公司获评AA级。具体分别为,国泰君安(601211)期货、银河期货、中信期货、永安期货、华泰期货、东证期货、中信建投(601066)期货、中泰期货、浙商期货、光大期货、南华期货(603093)、中粮期货、国投安信期货、招商期货、广发期货、新湖期货、方正中期期货、申银万国期货、宏源期货、海通期货、瑞达期货(002961)、五矿期货。
从这份名单看,宏源期货、方正中期期货、瑞达期货和五矿期货今年新增入围AA级,去年的AA级公司没有出现降级的情况。
A类增至55家,C、D类数量减少
AA级公司的增加,带动了整个A类公司的扩容。具体来看,平安期货、东吴期货、国信期货、国元期货等33家公司获评A级,加上获评AA级的22家,合计共有55家公司进入A类,较去年增加1家。
对比去年评级结果,中国国际期货、华西期货和海证期货都从BBB级升至今年的A级,华闻期货更是从BB级连升两级到了A级。而去年获评A级的大地期货、东航期货、渤海期货,今年则被降至BBB级。
B类公司共有84家。其中,大有期货、东航期货、中银期货、中辉期货等42家评级为BBB级;汇鑫期货、混沌天成、金石期货、中天期货等34家评级为BB级;美尔雅(600107)期货、江苏东华、盛达期货、津投期货等8家评级为B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C、D类公司总数为11家,较去年的20家大幅减少。其中,仅上海东方一家评级为D级。
中国期货业稳步发展
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共有150家期货公司,分布在29个辖区。今年7月交易额50.92万亿元,交易量8.45亿手,营业收入34.44亿元,净利润9.50亿元。
7月末全国期货公司客户权益为1.63万亿元,同比增长8.61%;净资本合计1145.31亿元,同比增长4.98%。今年1-7月,行业累计营业收入221.19亿元,累计净利润59.34亿元,同比去年小幅下滑。
各家公司间分化很大,永安期货、南华期货两家A股上市期货公司业绩明显增长。永安期货公布的2023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报告期实现营业收入119.66亿元,同比下降38.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2亿元,同比增长30.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05亿元,同比增长29.02%;基本每股收益0.28元。
同样是2023年上半年,南华期货实现营业收入31.45亿元,同比减少7.8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123.62%;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108.55%。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日前参加“2023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时强调,近年来,中国特色现代期货市场建设持续深入推进,期货业务模式日益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日益增强。
在服务资源配置与宏观调控方面,期货市场交易高效规范、公开公正,期货价格具有预期性、连续性、公开性和权威性特征,有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助力提升宏观经济运行评估和调控的精准度。在服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期货市场产品创新紧跟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具有中国特色的中间产品期货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工业硅、碳酸锂等新能源领域基础材料品种陆续上市,有利于巩固产业国际竞争地位、服务制造强国建设、增强绿色低碳行业发展新优势。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方面,期货市场已上市42个涉农期货期权产品,依托“保险+期货”“商储无忧”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服务模式,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面临的市场风险,在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棉油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