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平安集团首席投资官邓斌: 不动产风险敞口可控 寻找“中特估”投资标的
“敞口可控、风险可控”——这是平安集团首席投资官邓斌在中期业绩发布会当天,对平安风险敞口的概括评述。
目前,城投债及不动产风险敞口是外界对平安关注的问题之一。邓斌在回应外界疑问时,强调上述八个字,他认为“最坏的时候过去了”,平安会加大配置有良好现金流回报的不动产。
“从前年开始我们就在压降不动产成本,不动产现在专注在有收租效益的租赁住宅、长租公寓,包括园区、基础设施,特别是像租赁住宅这样有长期租金收益的资产。”他表示。
在利率下行、房地产市场波动、信用风险突出、投资市场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保险公司负债端和投资端普遍承压。邓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平安坚持“双哑铃型”的投资配置结构,做好均衡配置,就能够在根本结构上避免一些突出风险的爆发。
这种投资策略也体现在平安上半年的投资成绩上。截至2023年6月30日,平安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近4.6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5%。2023年上半年,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4.1%,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
加大配置有良好现金流回报的不动产
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平安不动产相关投资情况如何?风险是否可控?
邓斌:首先,我用8个字来形容我们对于不动产的投资——敞口可控,风险可控。
实际上从前年开始,我们就在压降不动产成本,而且我们的不动产现在专注在有收租效益的优质资产,特别是像租赁住宅这样有长期租金收益的资产,我们认为它会带来经济效应。
同时,平安不动产投资规模占总投资规模资产的4.5%,其中约3/4规模都是物权,且物权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好的地区。这类资产是成本记账,成本记账不能体现它的价值上升,而且它还有每年的摊销。所以有较多市场价值隐藏在这块不动产里,但在财务上现在还没有见到,除非把它卖掉才能释放,实际上这是我们藏的“粮食”,隐含储蓄的价值。
不动产不仅会带来收租效益,随着经济发展还有资产升值效益。所以我们会保持不动产配置的健康发展,关键是要从“募投管退”所有的投资环节做好风险管理、敞口集中度管理、风险预警、风险监测,这是投后最核心的部分。
21世纪经济报道:现在房地产行业是否已经实现风险出清?
邓斌:首先要看政策。我认为“最坏的时候过去了”,是因为看到了政策风向。中国市场是政策驱动型的,不论是一线城市的“认房不认贷”,还有降低各种融资成本等组合型政策出台。但市场对政策的反应需要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市场反应有滞后。
“房子是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地产行业不应是暴利、炒卖的行业,更重要的是满足老百姓对于住房的需求,以及年轻人要组建家庭的需求,这个需求是不断出现的。我认为不动产行业未来的继续发展是确定性事情。
寻找符合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投资标的
21世纪经济报道:如何总结上半年的权益投资市场?下半年权益投资市场的机遇在哪里?平安会重点关注哪些板块?
邓斌:上半年的权益投资,我们主要以A股市场为主,通过港股通兼顾香港市场。上半年权益市场经历了一个波峰,主要是疫情政策优化条件下市场动能的释放,我们利用这种市场机遇,在去年年底提前配置了股票,这使得我们的股票接近标配。所以上半年产生了我们还比较满意的股票投资表现。
上半年股票市场冲高又回落下来了,特别是A股市场。这中间有宏观环境、经济原因、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我认为更关键的还是中国走出疫情之后的正常表现。
从下半年来看,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这是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活跃资本市场”,这代表资本市场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对下半年市场乃至明年市场表示信心、乐观的出发点。
首先,配置股票是我们战略资产配置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为保险资金是一个组合,有债券带来长久期稳定现金流;有权益类资产带来相对比较高的收益。所以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资产类别。
我们认为,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权益市场会出现从“脱虚向实”走向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稳健投资的市场,这样的权益非常契合于保险市场,所以我们比较专注于聚焦优质的、有盈利能力的企业,特别是符合中国产业发展方向、中国高质量发展政策方向、服务实体经济、寻找符合有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中特估”,这样的投资标的,都是我们未来要重点配置的内容。
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平安的资产配置结构如何?
邓斌:我们仍然会保持“双哑铃”配置结构。第一个哑铃是服务大量长久期的政府债,这是哑铃的一端;另一端是风险资产,包括股票、不动产、非上市股权。而风险资产里又多了一个小哑铃,一端是高分红的稳健股票,另一端是成长型的股票配置。
保持这种“双哑铃”并重的稳健性结构,才能使得我们行稳致远,保证综合投资收益,这个思路我们会不停地强调。
因为市场上往往会关注你的总投资收益,这个名词听起来好像是“总”,其实它并不是投资收益的完整体现,最重要的是综合投资收益率,它是总投资收益率,再加上我们很多投资的盈利或变动进入到OCI(其他综合收益)这一栏,这是我们投资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会关注综合投资收益率。
21世纪经济报道:平安比较亲睐哪类投资标的?
邓斌:关于股票投资的投资标的,我们首先做到“三个契合”,契合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契合支持实体经济的国家要求,契合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投资标的,这些都是我们喜欢的投资标的。
作为长期投资者,我们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最关注底层资产的基本面。中国有很多企业基本面是非常好的,现金流很强劲、盈利能力很稳定,但现在估值还不到1倍,市净率只有0.5倍的这类企业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而且在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这些企业也在转型和发展,他们会在这些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平安很积极地参与到这种转型发展中,也愿意配置到这些股票上,这符合我们的负债需求,符合我们价值投资的理念,符合我们长期配置的需要。
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保险资金海外投资渠道逐渐拓宽,如沪深港通、RQDII、债券通等海外投资新渠道新工具陆续出台,这对平安资管带来了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邓斌:海外投资上,我们的主要渠道包括:QDII,ODI(海外直接投资),RQDII。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在RQDII上,平安是保险业第一家充分利用RQDII渠道,购买海外优质发行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利用该渠道一举两得,既让资产有一个好的收益,又增加了海外人民币的发行债,帮助人民币国际化。
另外,平安通过QDII额度,投了一些国际最优质的非上市股权PE基金,和最优质的头部基金合作,去投他们的一些基金。投了这么多年下来,应该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通过有定力的资产配置战略穿越宏观经济周期
21世纪经济报道:从去年以来,截止到今年上半年,高利率的保险产品销售很火爆,对险资负债端成本可能有所影响。另外,资产端也面临着包括像利率下行、信用风险、市场波动等带来的挑战。站在资产端和投资端的角度,平安有哪些应对之策?
邓斌:负债端,3.5%的保障利率并不是一个高负债成本,我们实际投资的收益远远高于这个成本水平。从资产负债管理及利差的角度看,这一点我们并没有太多担心。
再谈投资端,针对利率下行等风险,因为平安不是短期投资者,是大型长期投资者,保险资金特别是寿险资金的重要特点就是长期性、稳定性,需要穿越宏观经济周期。这个宏观经济周期,我们指的是朱格拉周期,大概是10-15年的周期,这个周期的利率时高时低,呈波浪式发展。
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风暴,从2008年底开始,我们就看到西方国家利率长期走低,甚至欧洲走到负利率。但现在美国的利率开始向上走,已经走到很高了,跟中国的利率形成了一个错位,高过中国的利率。这告诉我们的是“经济的周期论”,美国的利率有很高的时候,也有很低的时候,但又会涨。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有定力的资产配置战略穿越宏观经济周期
从一个正常的经济逻辑规律来看,低利率下行确实对固定收益资产的再配置产生收益压力,但对于风险资产是好的。因为这时候会扩大生产、扩大投资,融资成本会比较低。这就是一个组合管理,在不同的周期阶段会有不同的资产受益。
所以总体来讲,只要能够做好战略资产配置,管理好偿付能力、投资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敞口及风险容忍度,我们就可以平稳度过任何一个周期。
21世纪经济报道:下半年需要注意哪些投资风险?
邓斌:我们会面临各种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营风险等。从组合管理来讲,做好均衡的配置,就能够在根本结构上避免一些突出风险的爆发。这就是为什么平安要坚持“双哑铃型”的投资配置结构,
首先,保险公司最大的风险永远是再投资风险,就是久期差。假设负债久期是15年,资产久期假设只有5年,资产久期到期时就要再投资了。但如果再投资时面对的是低利率环境,拿到的收益就是低点,而且固收有一定的长期性,它会锁定资产负债利差。
解决这个问题最核心的工具就是延展资产久期,让资产的现金流匹配负债的现金流,这也是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的核心战略,也是平安从过往多年的历史上看,下工夫最大的东西。
比如在2022年,平安在长久期的政府债上,比预算中的全年配置多出近2倍。今年上半年,在长久期的政府债、利率债,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的配置上,我们已经大幅超额完成了全年的配置计划。
也就是说,平安很早就开始配置久期和现金流收益了,资产负债的久期差已经被缩短到了3年以内,而且是逐年在缩窄的。这个在在全世界的保险公司里都是不多见的。我们最大的久期风险已经被管理好了。
其次,针对权益资产的市值波动。回到我们刚才说的第二个哑铃的配置。一端是成长性股票,有比较高的波动性,它的成长性高,波动性也会高。另一端是高分红的价值股,这些价值股从2022年乃至今年来看,都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好的分红和股价的稳定性。如果你们看到我们的综合投资收益率,从去年到今年,表现得比较稳,在上市公司中我们是比较靠前的。这中间,我们的高分红价值带来的稳定因素功不可没,所以我们要通过平衡和分散,管理好我们的市场风险和久期风险。
此外,针对信用风险。对于城投债、地方政府债风险,7月24日国务院政治局会议明确表示的,要出台一揽子政策去化解城投债,有了“化债方案”,相信国家能够处理好城投债的化解方案。国家在创造条件,我们自己也要管好自己。实际上平安是在保险行业最早建立内部信评团队的公司。比如这个债有外评,我们也有内评。外评可以是AAA级,但是内评可能低很多了。有了这样的信评团队、成体系的风险管控机制,能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21世纪经济报道:对于未来宏观经济有什么研判?基于此判断,平安未来在资产配置方面会有什么布局?
邓斌:未来的宏观经济,是走出疫情、经济向上恢复、逐渐脱虚向实。从7月24日政治局会议上,能清晰看到国家的政策方向,不论是对于国有资本市场,还是对于一揽子化解城投债的发展方案,再到优化房地产政策,再到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在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向稳步坚定地前进,所以我们保持很乐观、很积极的态度。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上讲,我们仍然会保持资产配置的定力,延展资产久期,控制好资产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同时也会积极参与国家支持实体经济的投资,包括配置租赁住宅这种有收租效益的房地产,以及基础设施、园区等方面的不动产配置,增加与头部非上市股权管理人合作,增加非上市股权的配置,以及在二级市场上做好价值投资,配置符合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投资标的,加强投资的稳定性,提高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