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医药连锁药店龙头股价腰斩背后:店铺越开越多但单店利润却越来越少
零售药店为仅次于公立医院的第二大药品销售渠道,但分析人士指出,在过去“以药养医”的年代,医院销售药品可以顺价加成15%销售,药品零售行业一直不受制药企业重视,服务零售渠道的医药代表常常处于“鄙视链”底端。然而,近年来“双通道”政策的推进进一步加大创新药在零售药店领域的放量、“门诊统筹”将药店纳入医保报销的政策给药店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近年来零售药店在药品销售中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总体销售规模亦稳健增长。截至2023年5月,全国药店的总数超过64万家,相比药批集采试点启动的2018年增加了约20万家。数据显示,2022年零售药店销售规模达5421亿元,其份额从2015年的22.5%上升至2022年的29.0%,相较于美国、日本和英国,这三个国家零售药房的销售份额分别为49%、54%和86%(截至2021年),中国国内零售药房尚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作为医改的一部分,中国一直在促进处方外流,鼓励患者在零售药房而不是公立医院购买药品。华兴证券赵冰等8月21日发布的研报指出,未来随着中国医保的改革深入,处方外流是大势所趋,公立医院终端占比或将持续下降,转移至零售药房,预计处方外流为零售药房带来的额外销售额,在2023/24/25年分别为1727亿/2072亿/2469亿元。随着处方药外流带来的市场扩张,预计零售药房将更加激烈地争夺新的市场份额,鉴于政策利好,连锁药房龙头将会有更多竞争优势。
从竞争格局来看,2022年市占率最高的前五大药房分别为国大药房(国药控股旗下)、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和一心堂。从业绩来看,一心堂和健之佳率先披露中报,前者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两成,后者上半年净利同比增超七成。
事实上,中国零售药店行业连锁化率及集中度持续提升,上海证券邓周宇5月10日发布的研报指出,2022年全国零售连锁门店增长6.71%至36万家,单体药店增长4.37%至26.32万家,连锁化率进一步提升至57.8%,行业集中度提升趋势明显。
此外,政策持续加码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21年商务部《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药品零售连锁率接近70%。六大上市连锁门店拓展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底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门店数均已突破10000家,正式开启了药房板块的“万店时代”竞争新格局。头部连锁零售药房坚持自建+并购+加盟的拓展策略,随着门店数量增多,在规模效应、议价能力、商品调配能力方面连锁龙头药店优势更为明显,影响力将不断深化。
“免疫”医药反腐政策的连锁药店不容易吃到“肥肉” A股龙头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和一心堂股价相比历史高位累计最大跌幅超六成 数量超过奶茶店但单店利润不断下滑
药店“免疫”医药反腐政策但龙头股价冷静。德邦证券陈铁林等人在8月8日研报中指出,医药反腐让行业短期内确实有一些不确定性,但一部分政策免疫的公司包括一心堂、健之佳等药店;太极集团、华润三九、东阿阿胶、三诺生物和鱼跃医疗等院外药械企业;普瑞眼科和何氏眼科等消费医疗;以及主营ToB业务的CXO(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和九洲药业等)和科研服务(毕得医药、奥浦迈、药康生物)。但自7月下旬政策出台以来,相较而言,A股连锁药店上市公司(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健之佳和漱玉平民)股价短期涨幅有限且已尽数回吐。拉长时间来看,一心堂和大参林自2021年高点股价迄今累计最大跌幅分别为63.35%和73.90%,益丰药房和老百姓自2020年高点迄今股价累计最大跌幅分别为62.78%和69.79%,健之佳自2022年高点迄今股价累计最大跌幅30.20%。
▌不容易吃到的“肥肉”:政策利好带来流量但难以谈及利润
集采药品在公立医院市场急剧萎缩,但是零售药店的业绩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突飞猛进的发展。虎嗅微信公众号8月20日发布的文章《反腐之下,中国64万家药店的生意要变天?》中援引数据显示,从第三批药品集采开始,集采药物在零售药店的销售额开始触底反弹,但是即便是最大幅度的增长,也不足以弥补曾经的“主战场”医院市场减少的部分--2022年第七批集采药物在医院的销售额下滑了34%,在零售药店增长幅度达到历史最高值,也只有23%。
分析人士指出,对纳入医保门诊统筹,药店最大的期待就是带来流量,实在难以谈及利润。以药品售价而言,医院在销售集采药品时是零加成的,药店在承接医院流出的处方时如果也按照这个规则销售,肯定要亏本。如广州医保为纳入门诊统筹的药店,留存了15%的加价空间,但实际情况是,因为行业内卷竞争激烈,药店都主动采取零差价。
▌奇怪现象:药店越开越多数量超过奶茶店 开药店却似乎并不那么赚钱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对很多线下行业造成冲击,但同样是线下的药店却越开越多,2022年全国零售药店为62.3万家,一条200米的街道上甚至会有三四家药店。相比之下,截至2022年底,包括蜜雪冰城、奈雪等品牌在内,国内茶饮门店也不过48.6万家。有行业人士预计未来2到3年,将会出现10家连锁药店门店总数超过10万家的盛况。
连锁药店规模如此急速扩张,很多人会好奇行业究竟有多暴利,但实际上,药品零售行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日均“人效”“坪效”都在持续走低。这一趋势在头部连锁也有体现。根据中康CMH数据,2021年单店产出降到了84万元/年相比2018年下降了2.3%,每家门店的服务人数也下降了5.7%。国海证券研报指出,2017-2022年头部公司平均毛利率从36.1%下降至33.7%。“不赚钱”的药店为什么越开越多?分析人士指出,药店不断开业的背后是药企的资本扩张,此外,迫于业绩压力连锁药店也不得不开更多的门店,否则就没有规模、没有竞争力,但是太多的店又会降低效益。
药店越开越多但单店利润不断下滑,与此同时,药店被消费者诟病只能买到“高价药”。分析人士指出,药店是依靠低价的医保药品引流,销售高毛利OTC(非处方药),甚至“米面粮油”等非药品来盈利,这也直接导致,消费者很难买到希望购买的好用但便宜的药。
▌“裸泳时代” :药品零售行业增速放缓库存加大 电商冲击不进则退
行业人士指出,从二季度下半旬开始,行业下行通道的问题正在涌现。挥别疫情放开初期零售药店的红利,进入今年三季度,零售行业进入“裸泳时代”。从数据来看,2021年全国药品零售市场的月均销售额为410亿元,2022年为419亿元,同比增长2.4%,增长率呈减缓趋势;另外,2017—2022年,全国药品零售市场月均购药人数在逐渐下滑,与此同时,药店的库存量在加大。“中国是一个慢变量市场,我认为政策拐点已经出来了,未来的趋势一定是一个大淘汰的市场。”健之佳董事长在西普会表示。
此外,线下实体药店更要面对电商冲击。可以发现,网上购药平台越来越多,不论是O2O、B2C药店,还是平台自营药店,通常都会打“价格战”吸引客流,前者是出于平台排名和追求销量需要,后者是为了培养顾客线上购药习惯,以便导流至更多相关业务。同个一厂家同一种药在各个渠道价格不同,顾客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货比三家,而线下药店则没有价格优势,对比起来也费时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