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民企国际竞争力
本报记者 周子勋
在中国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之时,最近,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再加码,其中多次强调提升企业竞争力,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7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比如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向核心零部件和高端制成品设计研发等方向延伸;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美誉度等。此外,鼓励民营企业集中精力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市场的高水平开放,民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数据中不难看到,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税收上,2012年至2021年,民企占比从48%提升至59.6%。在就业上,2012年至2022年,规上私营工业企业吸纳就业占比从32.1%提高至48.3%。在数量上,民企数量占比从2012年的79.4%增长到2022年的93.3%。在外贸上,民企从2019年起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2022年民企进出口规模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0.9%,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到了52.7%。在投资上,制造业投资中的民间投资占比始终超过70%,一直以来对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发展实体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等,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创新上,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从国际看,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全球发展议程面临挑战。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面对如此形势,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须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提升,夯实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央多次强调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显然是有的放矢。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制造业水平上,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强大企业的支撑,而强大企业的本质就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9.8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达21.5万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唯有拥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我国才能真正成为经济强国。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一直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信息化管理、走向国际市场、产业链条发展创新等方面已有长足的进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可以相信,随着中央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政策不断落地,将有力提振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为民营企业发展开辟更多空间。同时,依托政策鼓励的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