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擎激活乡村振兴
初夏时节,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民主村河沟边上,70多亩金丝皇菊长势喜人,桃树、软梨、花椒等经济林一片翠绿——从成立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乔维栋兼任负责人,将河沟荒地开垦成致富良田,到“桃梨花谷”产业项目展露雏形,不过用了一年时间。
筑牢基层党建工作阵地、助推乡村振兴,民主村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青海各地组织部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在规范中提升、在创新中突破,展现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开源活水,筑牢基层党组织根基
不久前,西沟乡张家庄村张炳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根据民和县村党组织书记档案目录要求,他交齐了个人证明材料。“按照省委组织部的管理办法,我们建立了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做到‘一乡一柜、一村一档’。”民和县委组织部部长侯全明说,“有了备案管理制度,就能心中有谱,有效解决过去‘人难管’的问题。”
与此同时,青海省委组织部实施“223”村级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为村级组织建设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创新实施村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分批次对全省4146个村和474个社区符合条件的两委成员、后备干部进行大专和中职学历层次培养。截至目前,青海全省已有3000余名村(后备)干部报读国家开放大学大专班和中职班。青海省委组织部干部四处处长冯天玺说:“学历素质提升工程,是青海开放大学转型发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提供终身教育公共服务的生动实践,将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的源头活水。”
狠抓支部,打造长治久安的堡垒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大学生周增太,毕业于青海大学藏医学院,今年1月,通过换届选举成为曲什安镇莫多村党支部书记。和周增太一样,全县已有22名本科生和65名大专生进入村和社区两委班子,其中社区党组织书记学历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形成“头雁带群雁”的良好局面。
青海抓住今年村级两委班子换届的契机,着力选优配强村两委成员,优化班子结构,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领导力。数字显示,全省共有1106名高校毕业生、4397名致富带富能手、2229名外出经商务工人员、589名退伍军人进入村两委,村级“领头雁”队伍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兴海县海拔高、冬寒时间长,许多偏远牧区党支部活动场所在冬春季几乎无法使用。针对这个问题,兴海县委组织部在温泉乡长水村、盖什干村,中铁乡杜宗村、吉浪村,龙藏乡浪琴村等实施了石墨烯地暖铺设工程。
“全县35个村级党员活动室共投资129万元实施‘温暖工程’,解决了农村党组织最棘手的问题。”兴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议德吉说。
党建引领,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
今年年初,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毛庄乡麻永村两委班子因地制宜、创新思路,在县城开设了一家藏餐馆,宾客盈门,村集体增收不少。2018年以来,囊谦县依靠发展畜牧业与服务业、扩大村级合作社,有69个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的目标。
为破解村集体空壳困局,青海成立了全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领导小组,建立了“省级抓统筹、市州抓组织、县乡抓落实、村级抓实施”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确保“破零”工程领导到位、协调有力、推进有方。
“我们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助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壮大,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朱治国说。截至目前,全省4146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破零”,2417个村年收益超过5万元,占总数的58.3%。
党史学习教育正在青海高质量开展。青海注重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责任担当,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坚持为民办实事,给老旧小区更换楼道窗户,楼梯间墙面粉刷,改造雨水、污水等管网,旧貌换新颜,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幸福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