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保持历史高位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主办的“2023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3》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6.40,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8.08%,继续保持长期向上态势。
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是一个综合量化指标,用以客观描述人民币在贸易、金融交易、外汇储备等各方面的国际使用程度。根据设定,所有货币的国际化指数之和为100。
《报告》表示,过去五年,RII变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季节性波动非常明显,年初周期性回调的最大幅度接近30%;二是在波动中快速升高,年平均增速达到16.73%。今年年初RII照例出现周期性回调。由于部分全球数据未如期披露,只能对 2023年第一季度指数进行估算。根据历史数据推算RII可能在4.60~4.84区间,较去年同期大约提高10%~15%,继续保持在历史相对高位。
RII继续在历史高位攀升,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认可度、接受度更高,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继续巩固。2022年,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0.51万亿元,同比增长32.4%。我国对外货物和服务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占比为22.7%,较上一年度提高4个百分点。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为3.47%。2023 年第一季度,国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占比继续提高到3.60%,较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第二,人民币成为国际资产配置选项,境外主体人民币投资金额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职能更加明确。2022年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达到6.76万亿元,同比增长16.55%,在投资环境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全球占比高达38.57%。由直接投资、国际信贷、国际债券与票据等共同决定的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指标达到13.07%,较上一年提高约2.46个百分点。
第三,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货币合作,更好地发挥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截至2022年底,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资产折算为2984.4亿美元,占比2.69%,较上年同期略有下降;2023年一季度该比例继续降至2.58%,与去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有很大关系。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SDR定值审查结果,将人民币份额从10.92%上调到12.28%,表明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在过去 5年中稳步提高。面对一些国家寻求国际支付和储备货币多元化的需要,人民币提供了安全资产和避险货币的备选项。
“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保持历史高位,波动向上趋势不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王芳表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以更广泛多层次经贸合作为抓手,稳步扩大高标准制度型开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走深走实。
王芳认为,国际经贸合作的推进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的资源整合和产业链重构,优化人民币在区域内使用条件;二是,继续加强中欧企业间合作,重视中欧经济共生关系的制度保障,解决好类似《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所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三是,积极申请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将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和经验分享给世界。(经济日报记者 马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