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7月零申报不代表IPO步入“慢时代”
IPO申报企业财务数据有效期为“6+1”,即正常情况下财务数据的有效期是 6 个月,如果有特殊情况可延期1个月。这就意味着2022年的年报数据有效期到6月30日结束,从7月1日起就不能再使用上一年的年报数据了,而此时新的半年报数据又没有出来,所以7月就成了IPO申报的空窗期。
最近,市场在炒作一则IPO“利好”。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31日,A股市场IPO排队企业共计836家。与6月IPO申报高峰相比,7月新增IPO申报企业仅1家,而在沪深交易所则出现了零申报的情况。为此,有观点认为,7月零申报标志着IPO市场步入“慢时代”,审核注册全面放缓。
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解读,显然是基于近期基本面的变化情况。7月24日召开的高层会议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证监会及时作出反应,在7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于是,有声音自然就迎合基本面的这种变化,将7月零申报视为IPO减速的信号。
但7月零申报的跨度是整个7月份,而高层会议是7月24日召开的,会议对7月份的影响其实只有短短几天。在7月24日之前,沪深交易所IPO仍然是零申报,这显然与高层会议精神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也与证监会提出的“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没有任何关系。将7月零申报视为是两个会议的成果,显然是牵强附会了。
实际上,7月零申报并不代表IPO市场步入“慢时代”,也不代表审核注册全面放缓。IPO申报也好,IPO受理也罢,亦或IPO过会也罢,这些都不代表IPO市场的真正节奏。真正代表IPO市场节奏的,是IPO发行上市的数量。6月是IPO申报的高峰,申报的数量多达246家,但6月三个交易所IPO发行的数量是37家,新股上市的数量是38家。7月虽然沪深交易所零申报,但7月三个交易所IPO发行数量仍然达到了37家,新股上市数量为36家。因此,与6月份相比,7月份的IPO市场并未进入“慢时代”。
而且7月零申报也是正常情况,毕竟7月本来就是IPO申报的低谷。根据监管机构的IPO发审规定,IPO申报企业财务数据有效期为“6+1”,即正常情况下财务数据的有效期是6个月,如果有特殊情况可延期1个月。这就意味着2022年的年报数据有效期到6月30日结束,从7月1日起就不能再使用上一年的年报数据了,而此时新的半年报数据又没有出来,所以7月就成了IPO申报的空窗期。
因此,7月零申报是正常情况,即便是往年显示受理于7月的企业,并不意味着递交申报材料也发生在7月,个别企业在6月递交材料后,存在部分问题需要与监管层沟通,因此材料受理及挂网的时间有所推迟。如果因此认为是IPO市场步入“慢时代”,甚至认为是审核注册全面放缓,这如果不是无知,就是一种误导。
当然,在高层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在证监会表示要“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的背景下,市场确实希望管理层能够放缓IPO节奏,以提振投资者信心。但这种对IPO节奏的放缓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即新股发行与上市节奏的放缓,而不是IPO申报的放缓。毕竟目前还有800多家企业在排队IPO,即便是一年没有IPO申报,也丝毫都不影响IPO的加速发行。实际上目前排队IPO公司数量,基本上已经满足两年的IPO发行了。IPO阶段性的零申报对IPO的节奏不构成任何实质性影响。
因此,IPO 市场是否进入“慢时代”,需要看新股发行与上市的节奏。只要新股发行与上市的节奏没有放缓,IPO市场就没有进入“慢时代”。拿7月IPO零申报来说事,其实是对市场和投资者的一种误导,实际上,IPO的申报节奏与IPO发行上市节奏基本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