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深度探析②
“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致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方针和追求。有效贯通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定不移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方案”既改变了中国自身的命运,也影响着世界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趋势格局。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一张在更高水平上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改革发展图,正在全面布局、全面谋划、全面开启。朝着这个目标奋发进取,人类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生动。
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局限性的批判与超越
纵观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现代化几乎与西方工业文明相伴而生。正因如此,西方先行者的现代化经验被不少人视为现代化“模板”,被很多发展中国家视为“范本”。
然而,在实践进程中,不仅鲜有后发国家复制成功的案例,即使一些发达国家,也逐步落入贫富两极分化、中产阶层塌陷、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丛生的“怪圈”。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现代化是资本主导的、少数人的现代化。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因”,决定了西方现代化在各个领域必然秉持资本立场,把资本当作社会主体和目的,把人当作资本增值的客体和手段。在资本逻辑下,资本的多寡主宰社会生活的价值规则,财富从广大民众流向少数资本家,致使“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即使工人的收入会随着资本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资本家的利润与工人的工资仍互成反比,甚至,西方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越是发展,这样的贫富差距越是加剧。
法国巴黎经济学院下设的世界不平等问题研究室发布的《世界不平等报告》显示,2021年,亿万富豪占有的财富份额创下最大增幅,最富有的0.01%人口——财富额至少达1900万美元的52万人——持有全世界11%的财富,比上一年度高出一个百分点。剖析原因,是各国政府为缓解疫情造成的经济困难注入大量资金,这些钱也推高了股价和房价,给收入最高的人群带来了更多财富。
与西方现代化的逻辑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要实现的是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本逻辑摒弃资本逻辑的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之前“中国式”的定语,不仅点明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
探寻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从管仲“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礼记》中描绘的“大同社会”,乃至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无不体现了朴素的共同富裕思想。探寻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共同富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局限性的超越。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植根于这样的土壤,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但与贫富悬殊的西方现代化“反义”,而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尽“同义”。
——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共同富裕。从坚持“房住不炒”,到警惕“脱实向虚”;从强调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到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党中央一系列举措释放出明确信号:全体人民要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统一的共同富裕,不是只重视物质增长的共同富裕。左手“烟火”,右手“诗意”。人民向往的生活,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发展要求的总和。因此,“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
——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分阶段全过程促进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实现的共同富裕。基础不一、条件不一、禀赋不一、环境不一,意味着不是所有人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步达到富裕水准。时间上必然有先有后,不可能齐头并进。
——我们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允许有适度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的共同富裕。搞平均主义非但实现不了共同富裕,还会造成共同贫穷。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只有承认共同富裕的差别性、相对性,才能激发社会成员劳动、创造的积极性,为更高层次的富裕准备条件。
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选取富裕程度较高、发展均衡性较好的浙江省先行先试,为全国其他地方探索路径;用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先行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领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文明和谐美丽家园展示区的实践,提供促进共同富裕的样板示范——一系列举措与部署足以印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应该是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推进共同富裕。
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为了谁的利益而奋斗,是判断政党价值和立场的依据。
当历史把现代化的重任托付给中国共产党、托付给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毅然挑起重担,将共同富裕与现代化统一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正是因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把追求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与拓展的历史进程。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奔赴战略目标的鲜活实践,在革命时期为我们党赢得了稳固的阶级基础,在建设和改革时期为我们党赢得了坚实的执政基础。党与人民同心勠力、奋楫笃行,共同富裕这个理想,才从向往的远景逐渐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景。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闭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如此宣示。随之开启的新时代非凡十年,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这一切,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为实现现代化积累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只有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才能不断增强人民对国家的信任、对党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赢得人民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度认同,才能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确保党始终成为伟大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两个百年”交汇的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着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时代思考。
这是在“共同”与“富裕”的高效统筹中展开的宏大布局——
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共同富裕没有捷径,必须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推进。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富经验”。无论是推进改革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保障就业民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要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更高水平地“分好蛋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为主要方向,完善工资制度,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分好蛋糕”的过程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从“平视世界”激发国人自信,到主旋律影片点燃浓浓爱国情;从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到扶弱助困成为社会风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供均衡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饱满。
……
由布点而铺面,由部署而落实,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作为发展指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一条时间线,3个关键时间点,凸显坚持不懈的追求,瞄准的是“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方向。
指向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富裕富足、自信自强、宜居宜业、和谐和睦、普及普惠,当这些要求汇集起来,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愿景。
让愿景成为现实,要把能做的事尽量做起来,特别是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拿出更大力度、更实举措,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积小胜为大胜。毕竟,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重大变化带来的冲击,面对经济增长率趋势性下降带来的难题,面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唯有主动出击、积极应对,才能化危为机、善作善成。
达成这样的目标,要循序渐进,使促进共同富裕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协调,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不断形成阶段性标志性成果。决不作兑现不了的承诺,决不搞过头保障,决不能吊高胃口,幻想一口吃成胖子不现实,“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必须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等不得”与“急不得”辩证统一于治理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富裕富足”等一系列目标,指向的也正是一个由现代化治理体系支撑的高效率、高质量、高水平社会。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等的协调推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这也就意味着,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推动治理现代化的过程,要在实现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中,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探索与共同富裕科学内涵相匹配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既要有长远眼光,也要有务实行动;既要有目标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既要有共性目标,也要有个性路径。而贯穿其中的,是对一些关系的精准把握。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无论前行路上有多少风险挑战与激流险滩,都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完善治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合目的性”的体现。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实际,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政策指向,把完善收入分配与做好经济工作互相结合,这是实事求是、符合发展规律的。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共同富裕要通过经济资源在市场内的充分流动、平衡配置、有效利用来实现,必须不断完善并持续发展好市场经济,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同时,各国发展实践表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并不是天然统一的,如果没有政府主动调控,收入差距不可能自动缩小。这就意味着,政府要引领共同富裕的基本方向,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也要通过出台系列政策,调动市场的自发活力。
——改革与法治的共进。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规范,让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改革的“进”与法治的“稳”相辅相成,正是今日中国的治理之路。迈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哪里有延滞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哪里有不符合促进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有阻碍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问题,哪里就需要加大改革系统集成的力度。
一个超大规模的文明古国,一个超大规模的人口大国,一个超大规模的发展中大国,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多个“超大规模”,是对党和政府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考验。推动这样一个大国破浪前行,更要有14亿多人民汇集而成的充沛的动力支持。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一头连着中华民族的“大梦想”,一头连着每个家庭、每个中国人的“小日子”,需要脚踏实地、共同奋斗。而奋斗的路径,就是坚持先富带后富。鼓励“先富”与带动“后富”是一个逻辑整体,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认为,政策当然要发展完善,但根本原则没有变,只要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无论什么所有制形式,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受到鼓励、支持和保护。
切实保护劳动所得,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充分调动企业家积极性,促进各类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对政策的期待,同样是治理现代化的指向。
在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一座“一针一线”的雕塑矗立在湖州织里。其象征的,是当地引领发展的织造产业,更是社会治理的“绣花功夫”。从奋斗的脚下眺望前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壮美画卷必将在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中织就。
人民在期待着我们,历史在期待着我们,世界在期待着我们!
(调研组成员:本报记者 齐东向 曹红艳 栾笑语 牛 瑾 欧阳优 徐 胥 仇莉娜 执 笔:牛 瑾)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