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经一线及重点城市松绑限购政策频出 楼市开年“小阳春”可期吗?

一线及重点城市松绑限购政策频出 楼市开年“小阳春”可期吗?

沃鑫才子沃鑫才子时间2024-02-10 分类产经浏览26863

  中国网财经2月2日讯(记者 王晨曦)2024开年第一个月刚过,重点城市楼市松绑政策频出。

  多位专家告诉中国网财经,广州、苏州、上海等重点城市接连松绑限购政策,未来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或将局部松绑,如区域放松限购,户型放松限购;二线城市有望全面放开限购,预计今年部分城市楼市“小阳春”行情有一定预期。

  上海广州苏州等放松楼市限购 苏州松绑力度最大

  开年第一个月,上海、广州、苏州等一线及热点城市冲在楼市放松限购前列。

  1月30日,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房屋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优化本市住房限购政策的通知》,规定自1月31日起,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已满5年及以上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可在外环以外区域(崇明区除外)限购1套住房。

  此前,上海奉贤区和青浦区针对备受关注的单身限购政策进行调整,符合条件的非沪籍人才,可在两区特定区域内购买1套住房。

  从“指定两区”到“外环以外区域”,上海对户籍及单身买房松绑更进一步。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2023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及时调整优化房地产相关政策措施,此次针对非本市户籍单身人士购房政策进行调整,是立足上海实际,因城施策、精准施策。目前,上海已对市场过热时期从严政策基本作了积极调整,为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较于上海,苏州更是“全面放开限购”。同日,多家媒体从苏州住建局了解到,购买新房、二手房不做购房资格审核,新房限售政策仍为两年。

  据了解,2023年9月,苏州已提出“对于购买120平方米及以上商品住房不再进行购房资格审核”,同时落实了降低首套房、二套房执行首付比例和首套房、二套房贷款利率,个人首套房“认房不认贷”等政策;2023年12月,苏州还实施了力度不弱的购房契税补贴政策。

  此外,广州日前也宣布放开120平方米以上住房限购,重庆将试点以来新购独栋商品住宅、高档住房的家庭免税面积由100平方米统一调整为180平方米。

  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分析称,相比较广州的户型限购放开,苏州的政策力度更大。此次苏州政策也呼应了日前住建部发文的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苏州作为热点二线城市之一,年度GDP排全国前十,苏州全面取消限购释放较大利好信号,预计未来更多的热点二线城市跟进。

  一线城市或将局部松绑 二线城市有望全面放开限购

  据悉,1月26日,住建部召开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部署会指出,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

  此次广州、上海、苏州接连松绑限购政策,是对住建部发文的积极回应。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对中国网财经分析称,本次政策优化都是针对限购政策进行放松,均有利于增加购房需求基数。但不同城市侧重点不同,广州主要是针对大面积段住房放松限购,同时支持“卖一买一”“租一买一”。上海则是针对特定人群放松限购,苏州是在此前取消大面积段限购的基础上,全面取消了限购。

  严跃进对中国网财经分析称,此次松绑限购政策的城市,表现出,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当前楼市政策进一步放松,充分体现当前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宽松导向。此次放松楼市限购还有一个特点,即把过去过热时期的过严政策都做出调整。此次调整叠加前面已有的宽松政策,凸显出目前政策非常宽松。

  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告诉中国网财经,近期上海苏州广州政策的共性均是从限购松绑上着手,上海放宽了外环外单身人士购房,广州取消120㎡以上限购,苏州是全面取消限购,从力度上看,苏州松绑力度最大,其次是广州,再次是上海。

  开年以来,广州、苏州、上海等重点城市接连松绑限购政策,未来对其他一线及热点二线城市楼市政策有何影响?

  王小嫱指出,后续或有更多城市跟进松绑限购政策。一线城市局部松绑,如区域放松限购,户型放松限购;二线城市有望全面放开限购。

  陈文静认为,广州、上海、苏州先后优化放松限购政策,整体优化力度较大,政策放松的信号意义亦较为明显,短期来看,北京、深圳优化楼市政策的预期进一步强化,北上深有望参考广州、成都优化大户型限购政策,因需、因区优化限购,二线城市有望全面取消限制性政策。

一线及重点城市松绑限购政策频出 楼市开年“小阳春”可期吗?

  楼市小阳春可期 但成交规模或难以达到往期水平

  2024开年第一月,广州、上海、苏州等一线及热点城市接连松绑限购政策,是否意味着今年楼市“小阳春”可期呢?

(责任编辑:王晨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侯俊东:大型除冰车难抵现场,低温极寒天气考验“救援力” 机构重金"哄抢"这一产品!债市"资产荒"持续,后续怎么走……